不用手机一个月的感悟

img

根据202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成年人平均不到2分钟需要点击一次手机开关键,也就是说,现在手机使用者的单次注意时长也就是「注意广度」已经下降到不到2分钟了,大概与三岁儿童一样,而及格的注意广度需要起码20分钟以上,否则难以做成事,因为大多复杂的事都要一定时长的专注时间。

我也深有体会,过去我能冥想15-30分钟,随着几年用智能手机下来,我冥想时间只剩5分钟左右了,而且专注时长下降到了10分钟。

通过一段时间的戒断智能手机,我的专注时间才勉强恢复到15分钟左右了,很多次我设置一个25分钟到番茄钟,感觉差不多了时,才发现时间才过了15分钟,而过去我的专注时长大概能有30分钟。手机劫持了我的多巴胺系统太久了,恢复需要时间。

我是如何不用手机但还能保持生活不受影响的呢?首先,我买了个智能手表,里面可以插卡打电话以及用手表版微信,以及一些例如看天气这样的基础实用性的功能,其他啥也干不了。这样,联系我的人其实没感觉到我不用手机了的,除非我告诉他们。其次,我在电脑上安装了个安卓虚拟机,相当于将手机内置在了电脑里面,以满足一些app的使用,例如有些app没有网页版就需要用虚拟机里的手机安装了。如果要用微信发些图片、文稿之类的,也可以用虚拟手机发。将手机装在电脑里的好处是手机不再像长在人身上的「器官」一样形影不离,而是变成了一个要用时使用的「工具」。

手机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前,益处是大于坏处的,大概就是微信刚出的时候,那时候的手机及软件等刚有点智能,但智能又不过头,例如那时候的微信才是真的小而美,该有的功能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例如那时没有智能推荐算法将人束缚起来;例如那时候流量费挺贵,恰好限制了人过多使用手机。时间就在2013年左右。

而我现在使用的手机就是2013年出的三星盖乐世,只有100多克非常轻便,我用它来做闹钟、拍照、录音、备忘录、安装了个小巧的时间管理app。它的RAM只有768M,杜绝了使用如今绝大多数app的可能,真正做到了手机只为人的发展服务,只有益处而几乎没有任何害处。

看很多前辈说,人上了年纪才会发现,过去的新闻全都与自己无关,但越是年轻,会越有与自己有关的幻觉。我如今基本上不会漫无目的地看新闻了,它们的确是与自己无关的,真正重要的新闻一定在交际中被传达的,只要你有关心你的人,哪怕一位,与你有关的新闻一定会传达给你。

除了不用手机,起居的地方我是断网的,只在需要网络的地方才设有无线网络,这样解决了大多意志力不强的时候把大量时间用于漫无目的地用电脑上网上,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有助于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我是之前断断续续地不用手机,那时手有个习惯,就是一闲下来就往裤子里掏手机,结果掏了个空。现在几乎完全不用手机才一个月,这个习惯已经消失了。现在注意力和感知能力在逐渐恢复,能在生活中注意到以前注意不到的细节,过去被屏蔽的感官也逐渐恢复敏锐。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只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在哪,那些我们注意不到的事情本质上不属于我们。我会发现新鲜空气越来越清爽了,吃的食物能品尝出细致、微妙的味道,路上行人距离感变小、不再那么陌生,能体察到花草树木的纹理与颜色变化……没有了爆炸的信息的干扰,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目标变得更加坚定,行动上更加果断……

有句话说得好,“以前网络是现实的避风港,如今现实成了网络的避风港”。很多人现在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正在被廉价“卖给”了系统,然后被系统高价卖出了。能量守恒定律一直存在,平台利用人性的弱点,雇佣几千名工程师创造一系列强大的算法,让大多数人内容消费者心甘情愿、“快乐地”将宝贵的注意力几乎免费地送给了平台,而平台以及提供“感官服务”的内容生产者将注意力打包成广告、商品等形式高价卖出。否则估值高达成百上千亿的公司怎么来的?市值等于注意力价差乘以人群规模,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未来的世界将会越来越两极分化,人与人的最大的差距将变成注意力上的贫富差距。一方面,精英将越发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生产提高效率、利用人工智能等打造一个个强有力的赚钱系统等,而普通人则被一个个算法系统捕获,难以逃脱,成为“快乐地主动遵守规则”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