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坡道
之前看到二小姐的文章有段话,挺有感触的:
大部分工种只能输出30年,程序员之类的职业寿命甚至短至10年,就算你宦海浮沉,官拜副宰相,也只能输出40年,不能再多了。但是写作不一样,写作的优势在于:可以持续输出到死。
黄永玉99岁辞世前还在写,还在画,还能为荣宝斋350周年创作巨幅画作当贺礼。胡锡进当环球时报总编时没什么名气,但是退休后反而成了中国互联网的顶流……
这是其它任何一个职业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写作的雪足够湿,坡道足够长,长线能够滚出很大的雪球。只是刚开始,我们大多都不愿意把手打湿。而少数人,从年轻时的写日记就开始搓出小雪球开始滚了,默默无声地不断翻滚,滚过博客时代的积累期、微信公众号时代的爆发期,直到现在短/长视频时代的成熟期,一往无前。
从本质上讲,视频创作者算得上半个写作者,剧本、稿子、提示词等文字内容加上声音与图片的表现形式,就是视频。文章与视频的仅有的界限也正在被打通,如今利用AI,文章可以非常快速地转为视频。也就是说,人类学会使用文字之后直到现在,不管内容载体如何变化,文字依然是灵魂,视频时代不过是写作坡道的延伸。
#先把手打湿
一切都是积累的结果,大多数擅长文字的人,他们的累积输出量一定是积累到了一定的阈值。他们甚至用输出倒逼输入,阅读量也是不有意识积累的人的好多好多倍。
写作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于用数量堆死质量,大量输出,尽快积累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阈值。至于好文章,少部分情况是大量输出的概率性成果,大部分情况则是一般文章的迭代与修改的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先进行低门槛创作,先写起来发表起来,先把文字输出养成习惯,把手打湿。
#构建输出体系
我搜索了下写作平台,推荐的多是微博、简书、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刚开始一定要纯粹点,简单点,而且尽量少受干扰。
微博的优点是不需要很多字数就算得上输出,是碎片整理、灵感收集的好工具。但是上微博会受到「凑热闹的天性」的影响,例如热搜榜,不看它对我们的生活毫无影响,但看了它反而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注意力。
要想享受微博的好处,就需要把输入与输出隔离开,我们可以另外注册一个微博专门用于输出,或者干脆把已有的取关所有人,做纯输出。然后,屏蔽热搜榜、广告之类的干扰项。
如果用网页版微博,只需要简单地下载个ADGUARD的屏蔽广告的插件,然后在用户过滤器里写上这样一句,就能屏蔽首页的热搜榜了。
ADGUARD用户过滤器
屏蔽热搜榜的微博界面
也可以用微博的第三方客户端代替网页版,例如,我喜欢用一款叫做「Maipo」的MacOS系统的APP,它让微博变得非常纯粹,我们只管输出。
Maipo界面
简书也是非常纯粹的输出工具,微信公众号相比而言显得非常麻烦,不利于新手的习惯养成。简书直接用网页版就行,或者如果你用MacOS可以用「Unite」把它做成APP,这样就非常方便了。
简书输出端界面
以后还有其他目的,就可以进阶选择其他平台了,甚至是从文字创作转为视频创作。
最后,这些商业化平台的坡道恐怕不够长,它们能存活哪怕20年的都不多,而写作本身的坡道可是几乎可以横跨人的一生。所以,我们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将这些输出的内容整理与保存起来,或者同步在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以沉淀知识,方便随时转移阵地。甚至如果写出了一项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可以整理出版成书籍,为人类知识库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