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者自救指南

虽然也有人以「完美主义」为豪,但「完美主义」最常与「脆弱的」这个形容词一起出现;谷歌搜索「完美主义」,显示的是「用户还搜索了: 延宕, 强迫症, 焦虑, 躁郁症, 恐惧, 注意缺陷障碍」。可见「完美主义」通常并不是什么好词。

实际上,有研究者对「完美主义」作了大致区分:

适应性完美主义(即正常的完美主义)是设置高成就标准、努力追求成功的倾向,反映个体对高个人标准和成就的主动追求,可以容忍在达成标准中的失败,不会对自尊造成无法恢复的损伤。既能带给人们追求目标的动力,同时给他们带来乐趣。

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即神经质的完美主义),同样是追求高标准目标,但他们失败时会感觉到极大的痛苦,导致他们往往是在追求避免犯错,而不是在追求原目标。[1]

简言之:

完美主义:追求高标准目标的倾向

适应性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但可以容忍不完美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但不能容忍不完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谈论的「完美主义」大多指的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饱受困扰的也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故以下的「完美主义」指的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而文章内容实际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自救指南」。


我过去是完美主义者,现在还是,它已经开始阻碍我的进步了。我识别了这个问题,并打算修复它。所以写这篇文章不仅为帮助他人,更是在自我疗愈。

我深知解决思维和态度上的问题,改变认知才是根本。层层剖析,摆事实,讲道理,颠覆底层价值观,重构认知,进而得以改变行为习惯。

完美主义,意味着追求目标的完美,同时不能容忍过程和结果的不完美。于是,治疗分两步走。第一步,不追求目标的完美;第二步,容忍过程和结果的不完美。

#1.不追求目标的完美

首先,一个人所拥有的各项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最刚性的约束是时间。在死亡面前,人人生而平等,对于任何一个人,无论贫富出身,无一例外唯一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他将死去。Time is the currency of life. 对于任何一个人,他此时的预期时间余额都是0到43830天[2]之间的一个数,例如,对目前的我来说大概还有21000天,等待我的终归是死亡。

作为人类,我们一生中需要花去约20年才能发育为成熟个体,之后,还需要工作折合约10年以获取赖以生存的资源……

how-much-time-we-have-infographic

此外,还有金钱、基因、精力、文化、信息、科技发展水平、随机性等各种其他约束……

我们各阶段需要做什么事、有多少资源去做等等基本都是被约束着的,我们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实现脑中闪过的所有愿望,我们的人生总会有缺憾,总有想做的事情由于各种条件受限或有其他事情要做而不得不做。更糟糕的是,很多事情即便我们致力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到。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

对此,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直面人生的不完美

徐志摩有首诗: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与不顾一切、害怕失去相比,直面现实、接受现实更显得成熟与勇敢。

对此,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设置完美的、面面俱到的目标,而是应该学会放弃。正如林语堂所言,「除了把事情做好的崇高艺术,还有把事情搁下不做的崇高艺术。人生的智慧在于剔除没有必要的事物。」

成大事者所走的路必然是困难重重,不可能可以不费任何代价达到目标,必然需要放弃些什么、必然会产生残缺。

关于巴菲特有这样一则故事:

Mike Flint 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他仍在事业上有着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

首先,巴菲特让 Flint 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25 个目标来。于是,Flint 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

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然后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 5 个。Flint 也照做了。

Flint 现在有了两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5 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 20 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事。

巴菲特问 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Flint 答: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于实现这 5 个目标。至于另外 20 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到:不 Mike,你搞错了。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3]

这正揭示了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巴菲特曾说成功人士和真正的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是后者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说不。例如,巴菲特建立了一套非常严格的筛选机制,真正有价值的项目他才投资,而对其他大量的投资机会说不,才使他得以集中精力与资金获得超额回报。

放弃让人能集中时间和注意力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产生聚焦的效果,正是放弃使人具有力量,正是残缺让人生成为艺术,而追求完美、没有残缺,注定毫无力量。

未来春藤家长学院CEO老喻则以算法的形式对此进行了概括。

radius-algorithm

用一句话概括这套「半径算法」,即扩大认知半径,明确能力半径,减小行动半径。

  • 第一,认知半径要尽可能地宽,否则会视野狭窄。

  • 第二,能力半径要尽可能地明确,能力圈大或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然后待在里面。

  • 第三,行动半径要尽可能地小,找到长期去做的那件事,集中资源把它做到最好。

抑制住目标完美化的冲动,让行动半径保持尽可能小,这也是要懂得放弃。

凡选择皆有代价。你想得到什么,那你愿意放弃什么?

#2.容忍过程和结果的不完美

除了倾向于追求目标的完美外,完美主义者的另一困扰是不能容忍过程的不完美,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改变对待失败的心态

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不确定,你无法百分百确信明天天气真如天气预报所说,无法百分百确定今天下班后老板会不会批评你,甚至无法百分百确定下一秒某人还活着。小概率事件并不罕见,特别是事情越复杂、步骤越多,受到随机性的影响会越大。完美主义者的问题在于思维过于直线化,把达到目标的过程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步骤,并对每一步确信无疑,而无视随机的力量。实际上,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不多,总有我们考虑不周的地方,总有一些事情的发展轨迹偏离我们的预期,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是完全可控的,我们每个人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驾驶的”,认为很多事情是我们自主作出的不过是大脑的一个高明的把戏。[4]重要的不是直线到达目标(这在随机性的世界里也几乎不可能),而是即便遭遇失败,也仍然向着目标前进。

perfectionism

正如伏尔泰所说,完美是优秀的敌人。完美主义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了过程的完美而很容易陷入避免犯错的陷阱中,且遇到一个小错误就彻底毁掉了心中的完美设想,接着又选择不接受现实。这种脆弱性让完美主义者反而难以达到优秀。

对此,我们应该拥抱随机性,承认哪怕是简单的目标也有其不可控性,承认达成目标的过程永远都不是直线的,把失败当作反馈,发现了问题就改进,不断接近目标。

除了要能够容忍过程的不完美,最好还应该能够容忍最终结果的不完美,我知道这对完美主义者来说非常难以接受,但考虑以下事实:假设摆在你面前有两个选项。选 A,成功率是60%;选 B,成功率只有40%。科学的决策当然是坚决选 A。那如果你选了 A 之后发现结果却是 B 正确,你能说当初不该选 A 吗?当然不能。我们不能事后诸葛亮,认为如果结果不好,当初肯定决策有问题。而是应该尊重随机性,要关注的是决策过程的合理性,而不能唯结果论事。

此外,我们也要考虑要求过高的可能性。如前所述,完美主义者倾向于追求目标的完美,喜欢面面俱到,可能使得各目标分配到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却要达成完美。这个时候,受限于条件,实际上可能能完成目标的大部分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这时我们得接受结果的不完美。

perfectionism-2

完美主义者不缺乏认真的态度,只需一点直面现实的勇气,就能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愿你我都能够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1. Hamachek, D. E. (1978). psychodynamics of normal and neurotic perfectionism. Psychology, 15, 27-33. 

  2. 科学家根据端粒以及细胞的分裂周期,推测人类的理论极限寿命大约是120岁。 

  3. 摘自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812913 。 

  4. 详见《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